双胞胎孩子爱告状:妈妈,你的老公欺负我


文|圆圈妈网图|侵删
妈妈,我不喜欢你的老公心理学家说,进入4岁的幼儿会有一种心理:爱告状。的确!我此刻正经历着!

 

比如以下诉状,摘自双胞胎圆圆圈圈:

我至今还难以忘记,当3岁+的圈圈找我投诉“你的老公老是凶我”时那幽怨沮丧的眼神,我坐在书房,一边码字,一边断断续续笑了一个下午! 

似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告状,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诉状:“**抢我的玩具,”“**乱扔垃圾”“**随地撒尿”…

 

双胞胎孩子的告状方式因其特殊的成长环境,告状内容显得格外出众,还有一股浓浓的违和感!

 

今天的文章一起来吐槽下双胞胎孩子爱告状,以及家长们除了哭笑不得还能做点什么呢?

爱告状是双胞胎孩子的乐趣之一孩子为什么爱告状,综合育儿专家和家长们的反馈,理由大抵有这四点:
双胞胎孩子的互动多,经常擦擦碰碰,告状几率也会相应增多,而告状的原因呢?八九不离十都是围绕着双胞胎间的日常相处而展开。 

圆圈在这点上丝毫不落俗套,每天吵架,吵不赢就打,打不过了就各自找自认为靠谱的大人告状。

 

有人把爱告状的孩子分成3种类型:规则敏感型,邀功请赏型,寻求帮助型。

 

老母亲我对号入座了下,得出结论:圈圈属于规则敏感型,圆圆属于寻求帮助型

规则敏感型

圈圈的秩序感比较强,举个搭积木的例子,他喜欢把百变轨道搭三层,设置弯道,让小火车冲下来时更酷更刺激。
而圆圆比较随意,喜欢天马行空式的搭法,毫无规则可言,每当轨道片不够时,圆圆会把圈圈好不容易搭好的轨道拆掉,圈圈会崩溃,愤怒,大叫,然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我控诉:“妈妈,圆圆把我的轨道弄坏了!”寻求帮助型

圆圆比较放飞自我,顽皮,不听劝,属于经常搞恶作剧的那种熊孩子,比如破坏圈圈好不容易搭起来的积木,让他生气,他觉得很有成就感。 

圈圈吃过亏,知道找我投诉没用,有时会抡起拳头反击,圆圆自知理亏,无力反驳,只好委屈地跑到我这求安慰,顺便控诉圈圈的罪行: “妈妈,圈圈打我!”

 

邀功请赏型

上幼儿园后,他们的告状类型渐渐地往邀功请赏型靠拢。可能从小就习惯了争宠,厌倦了等待,知道只有哭得够大声,表现“出众”,方能引人注意。圆圈兄弟现已成长为两枚“炫风小子”(炫耀的炫),尤其是入园后,受各方环境因素的影响,告状技术突飞猛进,两人会互相揭短,以表示自己的厉害之处!
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胞胎之间自己自发的比较!
只共情不站队,乃是上策爱告状除了是双胞胎孩子间的成长乐趣之一,也是双胞胎孩子互动后的产物。不管双胞胎孩子们属于哪种类型的告状,家长都应该坦然接受。 

虽然孩子们的告状通常无恶意,有时还很搞笑,但毕竟不是个该鼓励的行为。

如果发现两孩子经常告状并有一些言语上的攻击,这就不妥了,需要采取措施了。

 

我认为,不管是双胞胎之间的互相告状还是双胞胎孩子们告状其他小孩,我们的原则就是只共情不站队。

 

圆圆通常是告状的人,而他的大多数状语就是,“圈圈打我”,“圈圈抢我的玩具”,诸如此类。

 

我很清楚,他这样只是一种求助,发泄,更多的是,仅仅是嘴巴痒,心里不爽,想找个信任的说出来,至于是否期待我有什么反应,或者是圈圈会因此受到什么惩罚,他似乎根本不介意。

 

因此,每次不管谁过来投诉对方的种种不是,我都会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,鼓励他把对方的罪状说出来,说到他觉得实在没话说为止。

 

最后就是,说着说着….他自己也觉得好像没啥好说了,觉得没趣了,当听到对方一声令下,马上撒腿跑开,一起玩去了。

 

这是碰壁后无数次得出的经验教训,真的不必他较真两小孩之间的告状,只听不表态就行。

 

如果非要说点什么,那就客观点,循着孩子的诉状,只说你亲眼看到的,不发表你的态度和立场。

我曾经很较真地去惩罚肇事者的圆圆,受害方的圈圈却比我更较真地阻止我:“不准欺负我的哥!”

 

至于双胞胎告状其他小孩,目前我还没有这方面的困扰,但我想,处理方式其实也是一样的:只共情不站队!

 

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,并要求他们评价这样做的行为是对还是错,趁机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,引导孩子们站在其他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,如“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?”简而言之,认可孩子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一行为,但不鼓励他用言语攻击别人。

 

如果你的双胞胎到了爱告状的年纪,那恭喜你,好好珍惜孩子们找你告状的时光吧!那代表你此刻被孩子们信任着,崇拜着。

 

同时,这也是你们亲子交流沟通的最好时机,你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们的内心真实想法,还能凭父母的直觉,提前预测到他们成人后的三观,一旦发现三观不正,及时矫正!

 

我想,如果双胞胎孩子情商再高一些,那么他们的潜台词就是:爸,妈,找你告状,那是给你面子,换作别人,我还不爱说呢!

哈哈,好吧,谢主隆恩!

上一篇: 下一篇:

添加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