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拒绝做双胞胎的端水大师
|

网图|侵删


意思是:在过去的7年里,我们家每一天都是:吃饭睡觉干架斗斗小嘴。
以前,没经验,只要有一个孩子跑过来告状,我就会立刻介入,找出到底是谁的错,不然决不罢休。
那真是个让人头疼的过程。
因为不了解前因后果,总是被他们牵着鼻子走,听他们互相扯皮,最后就不了了之。
我高声训斥过,警告过,甚至还威胁,打骂过孩子。每次这么闹腾一番,影响得我一整天都不高兴。
后来,我麻木了。
哦,不对,是学精了(当双胞胎的妈妈,没有两把刷子怎么出来混?)
我试着告诉他们:“我相信你们自己可以处理。不要老“喊妈”。
接下来,不论两兄弟再说什么,再闹什么幺蛾子,哪怕打得锅碗瓢盆叮当响,整个屋子都在颤抖…只要在安全范围,我都忍住,忍住,忍住!
保持沉默,不再干预。
很快,我发现自己有进步了,从开始只能忍5分钟,慢慢地到10分钟,接着突破30分钟,到最后,可以饶有兴味地欣赏他们的拌嘴,或者当他们俩是空气,气定若闲地做自己的事情。
我想我已经能够做到对孩子们的事情放手了。
与此同时,我发现,孩子们也几乎不再来找我告状了,也不需要我替他们做主,即便是两人纷纷挂彩了,都私底下和好,懒得找我求安慰了。
有一天,我听到圈圈对圆圆说:“看你干的好事,把我的积木推倒了,我要去告诉妈妈,让她惩罚你!”
圆圆满不在乎地回答:“那你去告呗,反正妈妈不会管,她肯定又会说:你们自己可以处理。”
当我听到这个对话时,内心澎湃不已,我简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个新行为给我带来的改变。
我终于不用再纠结地想,我要站在谁那边,我也不用再为一碗水如何端平而殚精竭虑了。
我现在真正明白了,圈圈其实比我想象的更有能力去捍卫自己的权益。
他并没有真的来找我告状,而是把散落一地的积木都让给了圆圆;而圆圆呢,其实并非有意搞破坏,他只是单纯地想要圈圈的一块积木来完成他的作品而已,他最后很贴心地用剩下的积木重新拼搭了个新造型送给圈圈。
两人就这样和好了。
我现在非常坚定地相信,父母不用干预孩子间的冲突。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们好,还能减少90%没必要的家庭紧张。
也许你会说,圆圈兄弟都这么大了,知分寸,那些才一两岁的双胞胎咋办?咬你没商量,打你往死里打,总不能见死不救吧?
对很多双胞胎父母来说,接受“双胞胎之间的争执冲突不关我的事”,确实很难!
手心手背都是肉,看着孩子们互相伤害,难受心痛是必然的,我也曾经历那种两难境地和纠结。
圆圈兄弟现在学会了妥协和退让,有争执或是意见不合都能友好协商,并不是一朝一夕的,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
这里面有他们两兄弟的努力,也有我自己的坚持。那就是,孩子们有冲突时,坚持一个原则,不插手,不评判,不站队。
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目的性,一两岁的双胞胎发生冲突的动机,大概率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。
当孩子们出现争执推搡时,父母得忍住本能的冲动,保持镇定,不要紧张或激动,不用多说话,更不要大惊小怪;若觉得危险了,就平静地把他们暂时性分开,然后当没事发生一样,继续做自己的事情。
如果你还想做点什么,那么你可以在发生冲突之后,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解决冲突的办法。
讨论的方式可以多样化,这取决于你和孩子们之间的日常沟通模式,可盐可甜…
但宗旨就是,这个讨论不应带有任何指责和说教的意味,且不应该在冲突进行时。
我和圆圈兄弟的讨论方式有点损,有点坑,但效果很显著,还发展出两人对手足的责任感。
我让他们俩站在一个高凳子上,抱成一团,设定时间3分钟,如果期间有人掉下来了,那就加时到5分钟,8分钟…以此类推。
完了之后,我让他们自己总结,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掉下来?
他们的回答让我很满意:紧紧抱住对方,不要让对方掉下来。
我顺势告诉他们,解决冲突也是一样的,多替对方想想,你让一步,我退一步,就好了。

这正好解释了,为什么双胞胎之间老打架,屡禁不止,用尽了各种办法想阻止孩子们之间的战争,可结果还是战争照旧。
当父母干预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时,其实是在剥夺他们自己学习解决冲突的好机会。
就好像,教孩子们独立穿衣吃饭一样,你得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做了,他们才能学会,那么教会他们处理冲突事件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与其花时间去调停孩子们之间的争执,苦口婆心地教孩子们和睦相处,还不如坚持自己的底线:
拒绝做孩子们的端水大师!
不插手,不评判,不站队!